李女士为什么如此高兴?她说的“十字架”又是什么呢?大家一直来看看下面的故事吧:
02
今年50岁的李女士,发现子宫肌瘤近20年了。当时因子宫肌瘤约2cm,没有临床症状,予定期复查,但是近2年子宫肌瘤逐渐增大,且伴有经期经量明显增多,为平素一倍。同时有出现了尿急、尿频及大便难解的肌瘤压迫盆腔脏器的情况。在家人的陪同下,李女士慕名来到省妇幼保健院妇科戴辉华主任医师、纪统慧主任医师的医疗组就诊、住院。经过详细的检查,发现李女士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右前壁近峡部见大小58*46*49mm稍低回声,向外突出;左侧壁近峡部见大小50*37*42mm稍低回声,向外突出,整个子宫像一个“左拥右抱”的大胖子挤在盆腔,这情形是必须手术不可了。
03
在病区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术前准备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手术切口方式的选择,却成了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问题”。医生给李女士拟定的次全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见术式,这对戴主任、纪主任来说已经是“炉火纯青”。由于李女士的子宫肌瘤位置特殊(距宫颈较近)、体积偏大,腹腔镜手术无法实施,只能选择开腹手术。常规开腹手术都是选择腹正中竖向切口,这也是外科最常见的腹部手术切口。原因是这种切口在手术中几乎不出血,也没有肌纤维的断裂,还可以提供向上腹部脏器的通路,开腹和关腹都很快,手术野的暴露也很好。像李女士这种情况,腹正中切口是所有医生们的必然首选。
但是李女士1999年行剖宫产手术,当时选取了下腹部横向切口,而且位置偏低。如果现在选取竖向切口,患者的肚子上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个“十字架”,这对患者的术后康复、疼痛、美观等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可患者现存的横向切口位置较低,实在不利于手术野的暴露,盆腔狭小的空间大大增强了手术的难度,也会延长手术的时间,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李女士和戴主任、纪主任非亲非故、素昧平生,可是为所有患者寻求最大的获益一直是主任们最重视的事。经过再三考虑,反复推敲,权衡利弊,和李女士夫妻俩诚恳、认真的谈话后,决定还是尽量为患者实施横向切口的术式,在原来的疤痕上进行切开手术,不再患者的腹部新增切口,大家都希翼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患者身体的损伤。
到了手术的时刻,李女士一家都无比紧张,护士们也一直给她加油打气。经过焦急而又漫长的等待,手术圆满结束,没有“十字架”,没有“大出血”,一切都和预想的一样顺利,大家都为李女士感到高兴,可是大家更清楚,这圆满的背后,戴主任和纪主任带领着医疗团队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努力,承担了怎样的压力,这样困难的手术,不亚于在患者盆腔里、肚皮上“绣花”,这一针一线之间,呈现了主任们对患者一丝不苟的责任担当、感人至深的真情关爱以及高超的医疗技术。
术后,妇科一病区护理组在戎明梅护士长的引导下对患者进行了精心的护理,运用了快速康复的理念对李女士进行了优质的护理服务。术后第二天一早,李女士就在护士的鼓励和协助下进行妇科康复操的练习,并下床走了一小圈。护士们还教会李女士在行走、翻身、咳嗽的时候有效的保护好伤口。李女士很配合,没有出现术后并发症,伤口也长得平平整整,特别“漂亮”!很快,李女士顺利出院,在离院之前,专门来到护士站致谢,于是就出现了上述的那一幕。


▲戴辉华主任医师(右)、纪统慧主任医师查看患者术后情况
牢固树立“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以“超越病人希望”为目标。这样的感人之事在省妇幼的病房里屡见不鲜。优美的病区环境、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优秀的医疗护理人员、一颗颗“一切为了病人”的赤诚之心,一张张“随时为您服务”的温暖笑脸,都在广大患者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新的一年里,关爱女性,仍是大家永恒不变的主题。以爱之名,温情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