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膳食,免疫基石,营养是保障儿童生长发育的基础。对于小婴儿来说,母乳是天然的最好食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出生后1小时内提早开始母乳喂养,在出生后头6个月进行纯母乳喂养,并在2岁或以上继续母乳喂养。除了为支撑婴儿生长提供最佳营养外,母乳还是一种复杂的液体,含有多种成分,可促进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的发展。今天大家来一起聊一聊科学母乳喂养,增强宝宝免疫力!
母乳喂养的好处
u 提供生长发育的营养素需求,最营养、最容易吸取
u 提供生命早期的免疫物质,减少子代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u 促进母体康复,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乳腺癌卵巢癌机会
u 预防成年期代谢性疾病
u 促进婴儿口腔发育
u 增进母婴感情
u 对家庭及社会均有益
母乳能增强婴儿免疫系统功能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初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通过母乳喂养可以使婴儿获得被动免疫力,抵抗外来致病菌的侵扰,增强婴儿免疫系统功能,母乳喂养的宝宝不容易生病。母乳中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都是根据婴儿的需要均衡配置,可预防多种疾病,如中耳炎、过敏、呕吐、腹泻、肺炎、哮喘、细支气管炎、脑膜炎等。母乳中还含有酶、抗体、促生长因子以及其他珍贵成分,对宝宝健康发育有着重要作用。
如何判断婴儿是否摄入足够的母乳
u 观察婴儿吸吮的动作:婴儿自己放开乳房,表情满足且有睡意,表明乳汁充足。
u 观察婴儿的增长体重:新生儿生后7-10天内体重应恢复至出生体重,此后体重持续增加,满月增长600克及以上,
u 观察婴儿尿、便的次数及颜色:婴儿的排尿和排便情况良好,说明婴儿摄入了足够的母乳,每日排尿6次以上,尿色淡且味道轻;出生后每天排胎便数次,3-4天后大便颜色应从墨绿色逐渐变为棕色或黄色
u 注意母亲乳房的感染:喂哺前乳房饱满,喂哺后变软,说明婴儿吃到了母乳。如果喂哺过程中乳房一直充盈饱满,说明婴儿吸吮无效。
u 注意如果母亲在婴儿停止吸吮但未离开乳房前,将乳房从婴儿口中拔出或换另一侧乳房,均可能导致婴儿不能得到充足的后奶,频繁饥饿。
附【2018最新母乳喂养指南】关于母乳喂养的建议
1、母亲乳头内陷或乳头扁平不影响哺乳,不推荐孕期进行乳头牵拉或使用乳垫。
2、母孕期对父亲进行母乳喂养相关常识教育可提高母乳喂养率。研究显示,当父亲接受婴幼儿护理及母乳喂养常识的专业培训课程后,与仅接受婴幼儿护理常识课程者相比,两组间母乳喂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母亲可将乳汁短期(<72h)贮存于冰箱冷藏室(≤4℃),或将富余的乳汁长期(<3个月)贮存于冰箱冷冻室(<18℃)。
4、新生儿娩出后宜尽早吸吮(<30 min)。新生儿生后尽早(<1 h)与母亲进行肌肤接触。生后母婴同室。
5、新生儿胎粪转黄时间可用于间接评估母乳喂养的有效性。生后24~48h,新生儿即排出墨绿色的胎粪。横断面研究显示,足月健康新生儿粪便次数为1.6-8.5次/d,粪便转黄时间3-15d,粪便转黄延迟提示母乳量不足。
6、根据婴儿尿量可间接评估母乳喂养的有效性。婴儿尿量与年龄有关,生后第1天尿量较少;随着母乳分泌量的增加,婴儿尿量逐渐增加。新生儿出生后每天尿6-7次提示母乳量充足;如果婴儿尿量不足[<0.5~1.0 ml/(kg·h)],尿呈深黄色,提示奶量不足。
7、采用生长曲线监测体重增长速率是评估母乳喂养有效性的重要依据。当母乳喂养新生儿体重下降超过10%时应警惕可能为母乳摄入不足。新生儿期后,母乳量充足的婴儿体重应稳步增加。
8、乳母患乳腺炎时应及时寻求医生的专科治疗,采取排空乳房、休息、镇痛等对症支撑措施,必要时用抗生素治疗;严重时需暂停乳房喂养,但应排空乳房。
9、按需哺乳(频率≥8次/24h)有助于预防母乳相关性黄疸的发生。母乳相关性黄疸婴儿不应中断母乳喂养。
10、对于诊断明确的母乳相关性黄疸婴儿,当胆红素水平低于光疗界值时,不建议光疗和其他治疗。专家建议如果新生儿一般情况好,体重增长符合正常速率,尿、粪便的颜色和量均正常,胆红素水平低于光疗界值,母乳相关性黄疸婴儿不需要治疗。
11、鼓励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应回避牛奶及其制品的摄入,并补充钙剂(800-1000 mg/d);若母亲饮食回避后婴儿症状无缓解时,建议转诊至专科咨询治疗。
12、不推荐乳母摄入过多液体(包括汤类食物)以增加母乳分泌量。乳母过多补充液体不能提高母乳分泌量。
13、母乳喂养婴儿的体重增长不足时,应详尽分析母亲与婴儿双方的原因,必要时转诊至相关专科。
14、母亲均应直接乳房喂养,需要时可泵出乳汁用奶瓶喂养,但不建议频繁泵乳。
母乳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在哺乳的过程中,赋予孩子的不仅是天然的最好食物,也是增强免疫、保障健康成长的最好礼物!各位宝妈们在母乳喂养过程遇到疑惑都可以来4008云顶母乳喂养门诊咨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