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享一个病例:
今天一个宝妈带着三岁的宝宝来我门诊:“医生,帮我家宝宝掏个耳屎吧,堵得都听不清声音啦!”我一看,耵聍(俗称“耳屎”)有是有,可是并没有堵上,看样子并不像是耵聍的原因啊!果然,取出耵聍后发现宝宝的鼓膜呈琥珀色,行听力测试和声导抗检查后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呢?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谈一谈这个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疾病吧: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卡他性中耳炎)是一种发生在中耳的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听力损失为主要特征,儿童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鼻炎、腺样体肥大等。临床表现以听力减退、耳鸣、耳痛、耳内闷堵感为最常见症状,这些症状由于宝宝不太会表达,早期听力下降又不是太明显,或者如果只是单耳发病的话,不影响宝宝跟家长交流,所以较难被家长发现,有些是在幼儿园入园体检和宝宝常规的发育体检时才发现。
那么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耳积液是怎么来的,会有什么危害呢?这就要从耳朵的剖解说起了:耳分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其中中耳又分为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这几个部分,其中咽鼓管与鼻腔后方的鼻咽部相通,有调节鼓室气压的作用。
说到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除了积极治疗鼻部、鼻咽部疾病之外,药物方面主要应用稀化粘液的药物,帮助促进积液的吸取或清除,一般每2~4周复查一次,咽鼓管功能不好的可以辅助捏鼻鼓气、咽鼓管吹张治疗。如果积液三个月都不能清除,就要考虑手术了:把鼓膜切开,将中耳的黏液吸出后在切口处放置一根通气管,有利于中耳的通气引流。咽鼓管功能恢复后,有的通气管会自行脱出,一两年不能脱出的找医生取出。
所以说,分泌性中耳炎早期发现和治疗非常重要,宝爸宝妈们,如果发现宝宝对声音反应差、漫不经心、总是把电视音量调大声甚至学语迟缓,一定要带宝宝找专业的医生排除耳部疾患,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